查看原文
其他

一个更健康、更公平的全球化战略

祝宪 中信出版墨菲 2022-05-12


我很荣幸应邀参与《“一带一路” 大使访谈》栏目, 至今印象深刻。能将我的工作同“一带一路” 倡议对接, 是一件很令人振奋的事情。


在中国, 恐怕没有人不知道“一带一路” 倡议; 即使是在国外, 这个倡议也广为人知。关于“一带一路” 倡议的意义, 很多学者和有影响力的人物都做出了解读和评价, 探讨很广泛也很深入。我的解读不一定有很多特色, 不过我想结合我的工作谈一谈对“一带一路” 倡议的理解。


第一, 2015 年7 月21 日, 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正式开业, 创始成员国为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和南非, 总部设在中国上海。作为一家新型多边开发银行, 其使命就是支持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可持续发展, 致力于缓解它们长期以来面临的资金瓶颈, 为全球经济加快复苏提供新动力, 这一点与“一带一路” 倡议的初衷非常吻合。新开发银行希望能在中国实体经济转型升级、创新发展中贡献自己的力量。


第二, “一带一路” 大有文章可做, 不可把眼光放得太窄。我们不能简单地把“一带一路” 倡议看成一个只为共建国家建设更多基础设施的倡议。在“一带一路” 倡议的框架下, 实现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确实是重中之重, 但绝不是全部。我认为它是一个新版的全球化战略, 是一个中国提倡的全球化战略, 是一个更健康、更公平的全球化战略。如何通过这个战略的实施, 把那些欠发展的国家更深入地纳入全球化过程中来, 纳入全球供应链当中, 使这些国家自身的潜力和比较优势得到充分发挥, 摆脱贫困,也使它们得以从低收入国家变成中等收入国家, 进而从中等收入国家变成高收入国家, 使它们的经济社会发展起来, 应该是“一带一路” 倡议非常关键的一个方面。


第三, 要理性对待对“一带一路” 倡议的不同解读, 凝聚更多国际共识。倡议是中国提出的, 但目标是促进各国共同发展。在初期, 中国可以担任更多建设性角色, 把平台搭建好, 但是归根结底还需要国际支持。“一带一路” 作为一个全球性倡议, 当然可以有不同解读, 在国际上也需要有一个被大家广泛认可的国际版。有不同解读, 甚至有一些误解, 这本身并不奇怪, 可以说是一种常态。但是如果有负面的解读, 那需要多做一些解释性工作, 更需要通过实践, 让事实证明我们的初衷。“一带一路” 倡议可能会给中国带来一些看得见的好处, 但是它更大的贡献是全球性的, 给共建国家和地区带来的变化比给中国带来的好处多得多。同时, 在“一带一路” 倡议实施过程中, 应该记住很多共建国家是不发达国家, 它们的条件与今天的中国很不一样, 不可能把中国的经验全部移植过去。要重视、尊重当地的法律、法规、文化, 同时也要考虑当地的一些国别情况可能给中国的企业和投资方带来的一些不利条件甚至风险。要针对不同情况和条件, 拿出不同的应对方法。“一带一路” 倡议的实施, 还必须给当地的老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只有这样, 广大老百姓才会真心实意地支持。当然, 这也涉及如何将战略和实际结合的问题。中国与其他国家地区的建设思路有相同点, 也有不同点, 只有汇聚更多共识, 大家才能够拧成一股绳, 才能一起发力。


在“一带一路” 背景下, 新开发银行的很多工作可以促进倡议的实施。对我采访的文章中提到, 新开发银行的成员国都是发展中大国, 在各自的区域内发挥着引领作用。尤其是中国, 经历了由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过渡, 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的工作经历恰恰是中国改革开放40 年来沧桑巨变的折射: 我的工作生涯前一半是以国内为主, 特别是在财政部; 后一半基本是在国际组织, 包括三个机构, 分别是亚洲开发银行、世界银行和新开发银行。我亲身经历了中国和国际机构的合作不断发展的过程。


我个人的职业生涯, 从相对比较青涩到相对比较高层的领导岗位, 既经历过积极的事件, 也应对过很多挑战, 甚至可以说是危机。比如, 当初中国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时候, 世界银行提供了一些援助和建议, 在有条件、有选择的情况下, 中国政府给予积极采纳, 为中国开放、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同时我也参与了20 世纪80 年代末、90 年代初世界银行从对中国暂停贷款、制裁到恢复的整个博弈过程。另外, 20 世纪90 年代末, 国外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在达赖集团的唆使下, 利用中国西部扶贫项目向中国施加压力, 我们当时也面临了严峻挑战。这些挑战给我的启示就是,在国际机构, 特别是在发展领域, 既要有自己坚实的技术能力和基础, 同时也要有政治敏锐性, 才能有理有力地维护国家利益。


今天中国成为世界上很有影响力、发展方面最有成绩的一个大国, 我们也可以把有效的经验有的放矢地分享到其他国家去。从这个角度来讲,根据我在国际机构包括世界银行的一些经验和经历, 我觉得新开发银行既要学习其他成熟的国际机构的成功经验, 也需要与时俱进。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应该能够探讨出新的路子, 在新的领域创建新的平台, 做出新的成绩, 这可能是我个人到新开发银行任职的重要目标, 希望能够把这家银行做成一个跟其他银行有所不同, 有自己品牌和特色、有自己突出业绩的新的多边国际机构。


 “一带一路” 包罗万象, 不管什么背景的读者、观众都可以关注大使访谈, 都能从各个中外决策者身上得到启发。倡议虽然宏大, 但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中国的发展与每个人的生活都紧密联系, 甚至与世界各国的发展都密不可分。《“一带一路” 大使访谈》为大家提供了观察中国的新视角, 透过不同国家、不同领域的声音聆听中国故事。早年在华盛顿工作时, 我就认识了本书的作者孙超。她曾经在美国哈佛大学学习, 也曾在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组织工作, 是一位有着国际化视野和实践经历的青年学者,我非常愿意向海内外的有识之士、热心读者推荐本书。


本文为《各国大使眼中的“一带一路”》推荐序,序作者为新开发银行副行长、首席运营官祝宪


孙超 主编

中信出版集团


 内容及作者介绍  


内容介绍


“一带一路”作为中国首倡、高层推动的国家倡议,契合共建国家的共同需求,为共建国家优势互补、开放发展开启了新的机遇之窗,是国际合作的新平台。


“一带一路”大使访谈系以“一带一路”为主题的中英双语深度访谈和国际合作项目,每期深度对话一位“一带一路”共建国家驻华大使或国家政要,旨在为共商共建“一带一路”搭建高端交流平台,深化互联互通、人文等领域交流合作;目前已与70多个“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大使、国际组织代表、多边金融机构代表等建立联系和合作。


《各国大使眼中的“一带一路”》 全面梳理了“一带一路”大使访谈内容,以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为线索,以清晰的逻辑结构、更贴合阅读习惯的文风,精选深具影响力的国家的大使、政要和决策者们的访谈内容,总结提炼其核心思想与理念,生动展现了他们眼中的“一带一路”倡议,以及该倡议给共建各国及全世界带来的合作发展与美好前景。这也是迄今为止少有的从国际视角对“一带一路”倡议进行解读,对“一带一路”倡议下国际合作行动和成果进行评析的多维系统呈现,且具有权威性。


《各国大使眼中的“一带一路”》采用中英文双语编撰,力求用通俗的语言阐释“一带一路”的精神和实质,向更多大众读者及全球读者讲述中国故事,分享中国方案,使大众更深刻了解“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意义与深远影响,共享新知识,共创新可能,一起书写未来新蓝图。


作者介绍:孙超


“一带一路”大使访谈总策划、深圳大学客座教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高级职称。


曾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华尔街日报》、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哈佛大学以及纽约联合国总部等国际组织和学术机构学习、交流、工作。2008年作为唯一的中国青年女性代表获选参加“全球女性领袖导师计划”,受到时任美国国务卿赖斯的接见;师从世界500强企业时代集团首位女性主席兼CEO安·摩尔;2019年,获选出席首届财新全球青年领袖论坛。



↓↓↓点击阅读原文,收获《各国大使眼中的“一带一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